利用內容營銷提高小程序獲客能力,核心是用 “有價值的內容” 吸引目標用戶,再通過 “自然的引導” 將內容消費者轉化為小程序用戶。小程序依托微信生態,內容營銷需緊密結合 “微信內的內容場景”(公眾號、視頻號、社群等),同時讓內容與小程序的功能 / 服務強關聯,避免 “硬廣式引流” 導致用戶反感。以下是可落地的 6 大策略,附具體場景和案例:
內容不能脫離小程序的核心價值,必須回答 “用戶為什么要通過這篇內容進入你的小程序”。核心邏輯是:內容解決 “認知 / 需求”,小程序解決 “行動 / 實現”。
內容方向:輸出目標用戶需要的干貨(如教程、攻略、模板、行業報告),內容中預留 “小程序可承接的缺口”—— 即 “內容講不完、需要小程序來落地” 的部分。
案例:
公眾號發《3 分鐘搞定匯報 PPT 的 5 個技巧》,文中講解 2 個基礎技巧,結尾引導 “點擊小程序,領取 100 套匯報模板 + 一鍵生成工具,剩下 3 個高級技巧用模板直接套用”;
視頻號發 “10 秒做好一頁 PPT” 的短視頻,演示用小程序模板快速制作的過程,視頻下方掛小程序入口,配文 “同款模板在小程序,免費領 3 套”。
若小程序是 “職場 PPT 模板工具”:
關鍵:干貨內容要 “留一手”,讓用戶意識到 “想徹底解決問題 / 拿到結果,必須用小程序”。
內容方向:還原用戶在工作 / 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,用 “場景描述” 讓用戶產生共鳴,再自然引出 “小程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”。
案例:
公眾號發《外賣店老板必看:周五流量高峰,如何用 30 分鐘做好滿減活動?》,描述場景 “周五訂單暴增,手動算滿減算錯 3 次,海報改到半夜”,然后演示 “用小程序輸入客單價,10 秒生成 3 套滿減方案,自帶海報模板可直接下載”,文末引導 “點擊小程序,免費試用 3 次滿減計算器”;
社群發 “聊天截圖 + 小程序截圖”:模擬老板群對話 “最近滿減總出錯,有沒有工具推薦?”→ 回復 “我用 XX 小程序,輸入價格自動出方案,你看(附小程序操作截圖)”,然后甩小程序鏈接 “點這個直接用”。
若小程序是 “餐飲商家的外賣運營工具”(功能:自動計算滿減、生成海報):
關鍵:場景要 “具體到細節”(如時間、動作、情緒),讓用戶覺得 “這說的就是我”,小程序的出現是 “順理成章的解決方案”。
內容方向:設計 “需要用戶動手參與” 的內容(如測試、投票、任務挑戰),將互動的 “入口 / 結果頁” 放在小程序,讓用戶為了完成互動而主動進入。
案例:
視頻號發 “10 道題測你家孩子的閱讀偏好”,視頻中說 “答案在小程序里,點擊進入做完測試,直接生成專屬書單”,用戶為了看結果會主動點擊視頻下方的小程序入口;
公眾號發《周末帶娃去哪玩?投票選你最想去的 3 個場館》,投票入口設在小程序內(用戶需進入小程序才能投票),投票后自動展示 “選中場館的預約鏈接”(用小程序功能承接)。
若小程序是 “親子教育工具”(功能:兒童閱讀推薦、親子活動日歷):
關鍵:互動內容的 “吸引力” 要足夠(如好奇心、成就感),讓用戶愿意為了參與而 “多走一步” 進入小程序。
小程序的核心流量池在微信,內容分發需優先覆蓋 “微信內高轉化場景”,減少跨平臺導流的損耗。
公眾號是內容營銷的 “主陣地”,適合輸出深度內容,且可通過 “菜單欄、文末卡片、文中小程序碼” 多維度引導進入小程序。
內容策略:
長文結尾固定插入 “小程序入口”:如 “想快速獲取文中提到的工具 / 資料?點擊下方小程序,直接領取”;
菜單欄設置 “小程序快捷入口”:命名要體現價值(如 “領模板→點這里”“測一測→進小程序”),而非生硬的 “小程序入口”;
“內容 + 小程序” 聯動活動:如公眾號發《每周 3 個職場技巧》,每周一更新,用戶需進入小程序 “簽到” 才能解鎖當周內容(用小程序承接 “簽到 + 內容解鎖”,提升粘性)。
案例:職場類公眾號 “LinkedIn 領英”,推文講解 “簡歷優化技巧” 后,引導 “點擊小程序,用簡歷診斷工具免費查問題”,單篇推文可為小程序帶來 5000 + 點擊。
視頻號的 “短平快” 特性適合展示小程序的 “功能效果”,用戶看完視頻后可直接點擊 “視頻下方的小程序入口”,轉化路徑極短。
內容策略:
“30 秒功能演示”:直接展示 “用小程序解決問題的過程”,如健身小程序發 “用小程序記錄飲食,3 天瘦 2 斤的操作”,視頻最后說 “同款記錄工具在下方小程序,免費試用”;
“用戶證言 + 小程序使用”:拍真實用戶的使用場景,如教育小程序拍 “家長用小程序給孩子打卡,3 周后的變化”,視頻掛小程序入口,配文 “你也可以用這個方法→點小程序”;
直播導流:視頻號直播時,主播演示小程序功能(如 “大家看,用這個小程序查快遞,輸入單號 1 秒出結果”),同時引導 “點擊屏幕下方的小程序卡片,現在用還送 3 次查詢次數”。
關鍵:視頻前 3 秒必須抓住注意力(如痛點提問 “快遞總查不到?”),小程序入口要在視頻中 “自然提及”(而非生硬喊 “點下面”)。
社群用戶對品牌有一定信任度,內容營銷需 “更精準、更側重福利鉤子”,適合將 “社群潛水用戶” 轉化為小程序活躍用戶。
內容策略:
“問題解答 + 小程序工具”:在行業社群(如寶媽群)中,主動解答用戶問題(如 “孩子挑食怎么辦?”),然后說 “我們小程序有‘兒童挑食食譜生成器’,輸入孩子年齡和不愛吃的食材,直接出一周菜單,群友點這個鏈接(小程序)免費領 3 次使用機會”;
“專屬內容預告”:社群內發 “明天公眾號會發《2024 年 XX 行業報告》,但群友現在進小程序‘預約’,今晚 8 點就能提前看,還送 Excel 版數據”(用 “社群專屬提前量” 促小程序點擊);
“內容互動接龍”:在社群發起 “用小程序做 XX 事” 的接龍,如讀書小程序在群內發 “今晚 8 點用小程序共讀《XX》,點擊小程序報名,前 20 名送電子筆記”。
內容只是 “引子”,最終需要一個 “自然的鉤子” 讓用戶主動點擊小程序。鉤子必須與內容強相關,避免 “內容講 A,鉤子推 B” 導致用戶困惑。
內容中提到的 “資料、模板、工具”,在小程序中提供完整版本,如:
公眾號長文《10 個 Excel 高效公式》,文中講 3 個,引導 “點擊小程序領取 10 個公式的完整教程 + 模板文件”;
視頻號講 “3 個拍照構圖技巧”,引導 “小程序有‘構圖輔助線工具’,打開就能用,還送 100 張樣片參考”。
內容中描述用戶的痛點,小程序直接提供解決方案,如:
內容講 “職場人周報寫得慢”,引導 “用小程序的‘周報模板庫’,選模板填空,10 分鐘搞定”;
內容講 “家長輔導作業崩潰”,引導 “小程序有‘作業答案查詢’,輸入題目拍照,1 秒出解析,還帶知識點講解”。
針對內容的消費者,提供 “只有通過內容進入小程序才能獲得的福利”,如:
公眾號讀者專屬:“點擊小程序,輸入暗號‘公眾號 666’,領 30 元無門檻券”;
視頻號觀眾專屬:“看完這個視頻的朋友,點小程序直接領‘7 天 VIP 體驗’,不用分享,直接用”。
用戶從內容進入小程序后,若體驗割裂(如不知道該做什么),會立即離開。需用 “內容預埋認知 + 小程序首屏引導” 讓用戶 “無縫銜接”。
內容中預埋 “小程序使用預期”:比如內容中說 “小程序的‘XX 功能’可以直接生成方案”,用戶進入小程序后,首屏就顯示 “XX 功能入口”,避免用戶迷路;
小程序首屏 “承接內容場景”:比如內容講 “如何用小程序做旅行攻略”,用戶進入小程序后,首屏直接顯示 “創建你的旅行攻略” 按鈕,而非復雜的首頁;
首用門檻降到最低:新用戶進入小程序后,無需注冊即可使用核心功能(如 “免費查 3 次”“試用 1 天”),注冊流程放在 “用戶需要更深服務時”(如領取完整資料時再引導綁定手機)。
通過數據追蹤 “哪些內容帶來的小程序用戶多、轉化高”,反推內容優化方向,避免盲目產出。
核心追蹤指標:
內容端:單篇內容的 “小程序點擊量”(多少人從內容進入小程序)、點擊轉化率(點擊人數 / 內容閱讀量);
小程序端:從內容進入的用戶 “首用率”(進入后是否使用核心功能)、“留存率”(3 天內是否再次打開)。
優化邏輯:
若 “干貨教程類內容” 的點擊轉化率高,但小程序首用率低→ 可能是小程序功能與教程匹配度低,需調整小程序首屏引導;
若 “場景化視頻” 的點擊量低,但首用率高→ 說明內容觸達的用戶精準,但視頻吸引力不足,需優化視頻開頭(如更痛的痛點)。
內容 “硬廣化”,失去價值感
錯誤:整篇內容都在說 “小程序多好用”,沒有任何用戶關心的干貨(如 “我們的小程序有 10 大功能,快來用”);
正確:先給用戶 500 字的實用建議,最后 100 字自然引出 “小程序能幫你落地這些建議”。
轉化路徑太長,用戶中途流失
錯誤:內容→ 關注公眾號→ 回復關鍵詞→ 得小程序鏈接(多步操作導致流失率超 80%);
正確:內容中直接插入小程序碼 / 小程序卡片,用戶點擊 1 步即可進入(微信生態內支持直接跳轉)。
內容與小程序 “兩張皮”,用戶認知混亂
錯誤:內容講 “職場溝通技巧”,卻引導用戶進入 “健身小程序”(毫無關聯);
正確:內容主題必須與小程序的核心功能相關(如溝通技巧→ 引導進入 “溝通話術模板小程序”)。
用戶不會因為 “你有小程序” 而進入,只會因為 “你的內容幫到了我,而你的小程序能幫我做得更好” 而進入。在微信生態內,內容與小程序的協同要像 “水到渠成”—— 內容是 “水”,負責滲透用戶認知;小程序是 “渠”,負責承接用戶行動。兩者結合,才能讓獲客既高效又可持續。